纵隔淋巴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懂矛盾论,有4大明显好处,能提高解 [复制链接]

1#

为什么要读《矛盾论》?

很多人误认为,《矛盾论》是革命理论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又不是人民公仆,读它有什么用?

这样认识就很片面。

没有认真阅读过《矛盾论》,更不懂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矛盾论》是经过历史反复检验的经典,教我们怎样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怎样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式局面,怎样根据辩证逻辑分析去解决各种矛盾。

集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为一体,能快速打开我们的思维链。

通俗地讲,它能让我们眼睛变得更光亮,脑子变得更清醒,身段变得更灵活。

这篇文章,我们分四个部分来叙述。

①《矛盾论》是科学的认识论;

②《矛盾论》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③《矛盾论》是学习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基础;

④《矛盾论》是修齐治平的传家宝。

一、《矛盾论》是科学的认识论

大多数人,都存在认识误区。

习惯把《实践论》看成认识论著作,又把《矛盾论》当成辩证法著作。

这样分类没有错,但是不够全面与精准。

因为《实践论》主要讲认识论,但里面也有大量辩证法;《矛盾论》主要讲辩证法,但里面也有大量认识论。

《实践论》从唯物论的角度,总结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矛盾论》从辩证法视角,揭示了人类认识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特殊→一般→特殊”。

一句话,《矛盾论》是妥妥的认识论著作,并且是《实践论》的延续。

我们结合文章来加以分析。

1、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所谓宇宙观,就是世界观,即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由于人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学习知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为此大家认识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

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中,总体来讲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

毛主席不兜圈子,一针见血地讲到,形而上学这种认识论是错误的。

那么,形而上学具体错在哪里呢?

错在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错在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错在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我们先来看《矛盾论》原文:

①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②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③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我们来逐句解释。

第一句,批判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孤立地看世界,

往往把世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永远互不联系,永远不会变化。

缺乏联系的观点,缺乏发展的思维,缺乏整体的概念。

比如美国制裁华为事件。

很多人认为这事和我没有关系,我既没有在华为公司上班,也没有使用华为手机。

孤立地认为美国制裁华为,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没有看到美国制裁华为背后的逻辑,目的是打压中国科技公司,维护美国世界科技霸权。

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公司,遏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抢走中国高端就业岗位。

进而影响中国产业升级,事关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及国民收入提高,这就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了。

第二句,批判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静止地看世界,往往认为事物是简单地重复,没有性质的变化,不可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比如很多势利眼,看见有权或有钱人就点头哈腰,想法设法地巴结对方;看见无权或穷人就爱理不理,一副看不起人的样子。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凡是以地位财富待人的势利眼,都是在用静止的观点看人,认为有钱人一直会有钱,穷人一直会穷下去。

势利眼都是形而上学,表面上看很精明,很务实,很有手段,实际上缺少智慧、缺少认识论、缺少辩证思维。

只知道静止地看世界,没有看到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富的会变穷,穷的会变富。

第三句,批判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片面地看世界,看不到事物的质,具有多样性;

看不到事物的质,在一定条件下,会能变成另一种的质。

比如野生的黄栀子,可以用来入药,是外治扭挫伤痛的重要药材,因为它具有止血消肿的功效;可以用来观赏,是园林绿化的重要品种,因为它叶子翠绿美观;可以用来做天然染料,因为它含有大量黄色素。

一个黄栀子,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具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属性,也就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质。因此不能片面地看黄栀子,否则就会低估它的价值。

总而言之,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认识论,错在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错在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孤立的,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错在一个个地研究事物,缺少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

那么,什么样的观点才是正确与科学呢?

伟人认为,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才是正确与科学的。

2、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同形而上学的观点刚好相反。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主张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强调从事物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来分析问题。

并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外部的其他各种因素,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第二原因。

伟人进一步指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引发事物质变的根本原因,而外部因素最多只会引发事物数量的增减变化,不会引发性质上的根本变化。

以唐朝历史发展为例。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文治武功,四海宾服,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到了唐朝末年,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外部藩镇佣兵割据,社会严重分裂,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中央政权在多股力量挤兑下土崩瓦解。

唐朝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地理和气候差不多,并没有发生性质上的改变,但是国家综合实力却非常悬殊。

这里面,社会内部的矛盾性是关键因素,即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阶层矛盾所决定的,其次才是外部因素。

由此可见,推动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外部因素只是影响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

基于这种认识,伟人总结到: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这就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总而言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事物矛盾时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地方入手,要知晓事物内部因素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正如《矛盾论》所言: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3、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这就是告诉我们,矛盾始终存在的。

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会产生。只要事物没有停止运动,矛盾就不会消失。

以中美关系为例,两国之间的各种矛盾,既不会因为美国换了总统就消失了,也不会因为中国做出让步就停止了。

无论是杜鲁门、约翰逊,还是尼克松、肯尼迪、里根,或者是克林顿、奥巴马、特朗普,以及即将入驻白宫执政的拜登,他们执政的核心利益,都是为推行与稳固美国世界霸权。

基于这种客观事实,注定中美矛盾将长期存在,只不过每个阶段的矛盾程度不同而已。

不要心存幻想,矛盾永远都存在,要敢于斗争。

4、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矛盾论》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了人类认识过程。

认为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结的,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

简单地讲就是:特殊→一般→特殊。

从特殊到一般,是指人认识不同事物时,一般是先记住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再记住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即先认识事物的个性,然后才认识事物的共性。

从一般到特殊,是讲认识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之后,又会进一步认识到事物的特质。

即认识不同事物的共性之后,才能深入认识了解到事物尚未发现的个性。

简单地讲:特殊,就是事物的个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般,就是事物的共性、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我们来举例说明。

我们去超市买红枣,大家第一眼看上去,先是认识红枣大小或价格不同。红枣个头和价格就是显著的特点与差异性,更容易让人记住。

这就是先认识事物的个性、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即特殊。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接着会了解到两种红枣的共性,都来自我国新疆,都具有补血益气、润肺生津的功效,都可以用来煲汤煲粥煮糖水。

这几点就是若羌红枣和和田大枣的共性,也就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即一般。

如果再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两种红枣的品种不同、种植环境不同、细微口感不同,这些都是认识两种红枣共性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红枣的个性与差异,即特殊。

这就是矛盾分析法的认识顺序:特殊→一般→特殊。

我们的认识方式,就是这样无限循环,只要中间不掉链子,每次认识都会得到提高,眼睛会越来越光亮,内心会越来越透彻。

关于《矛盾论》的认识论,暂时就概述到这里,后面章节文章再讲。

接下来,我们讲《矛盾论》中的方法论。

二、《矛盾论》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为什么讲《矛盾论》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呢?

因为《矛盾论》是世界辩证法集大成者,既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也继承了中国传统阴阳之道的思想精髓。

说通俗点,《矛盾论》是中西合璧的方法论。

伟人从辩证法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事物矛盾运动,了解事物具体不同的矛盾,提供解决事物矛盾的方法,是不折不可的科学方法论。

主要有以下6点内容:

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但不能排除外因的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影响。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无所不在,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性质的问题、要用不同的解决方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工作既要抓重点内容,还要统筹兼顾。⑤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⑥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工作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结合。

我们结合原文来分析。

1、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前面也分析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推动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原因才是与事物关联的外部因素。

所谓内因,就是事物内部的因素,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谓外因,就是事物外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因素。

《矛盾论》告诉我们:分析事物矛盾运动,要从事物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切入。强调要重点研究分析内因,同时也要兼顾外因,这样辩证地分析问题,才能更精准地解决矛盾。

以中华民族复兴为例。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主要在于内因,其次在于外因。

内因就是要解决好中国内部的事情,比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吏治、完善法制,建设国防、不忘备战。当中国综合国力上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水到渠成。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内因之外,还要兼顾外部因素,要看到国际环境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2、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哲学基础就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因为事物存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本质,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一招吃遍天下鲜。

不同质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中国革命事业不能完全照搬苏联革命模式,其根本原因就是两国的土地疆域、人口分布、经济情况、敌对势力、革命力量等因素都不同。

中苏两国革命各有各的特殊性,直接复制苏联的革命模式在中国境内行不通。

领袖洞察到革命失利的问题所在,看到中苏革命矛盾的特殊性。

认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正确革命战略,来支撑革命事业的发展。

为此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并制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策略,来争取农民的支持,让自己在农村站稳脚跟,逐步壮大的自己的革命力量。

江西苏区、延安边区、全国解放战争,三个不同的革命时期,革命斗争的策略都不尽相同,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复杂事物,存在多个矛盾,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这里需要注意,“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很多误解为,解决复杂问题时,只要捉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好立刻消失。这里,关键是对“迎刃而解”理解存在偏颇,没有明白其内涵。

“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在这里表示,捉住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都理顺了,整个问题按主次顺序解决就行,并不代表其他矛盾会凭空消失。

因为主要矛盾捉住了、解决了,但次要矛盾还是存在的,还有可能升级为新的主要矛盾。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捉住主要矛盾时,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矛盾。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解决矛盾和问题。

以抗日战争时期矛盾为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