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贤教授
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约占肺癌80%。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比率正逐年增加。
早期病变纵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评估早期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起着关键作用,因为早期肺癌行手术治疗时清扫转移淋巴结对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及术后无病生存率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术前很难明确判断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因此,临床上NSCLC手术过程中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一直以来存在很大争议。
鉴于此,来自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杨浩贤教授等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研究≤3cm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以期指导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近期的EJCTS杂志上。
研究者纳入年1月至年12月间例患者资料。根据原发性肿瘤在肺叶中的分布情况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病理性MLNM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同时比较MLNM对总生存率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不同肺叶原发肿瘤最常见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右上叶,4R组17.7%(87/);右中叶,7组14.9%(28/);右下叶,7组19.8%(82/);左上叶,5组18.2%(96/),左下叶,7组16.6%(42/)。
上叶肿瘤患者出现隆突下或下纵隔淋巴结转移时中位生存时间为32月,而仅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P0.01)。当肿瘤≤1cm时,上叶肿瘤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0,下叶肿瘤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为0。
所以研究者认为,对于那些≤3cm的NSCLC,原发性灶位于不同肺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也不同。对于≤1cm的肿瘤,上叶肿瘤可能不需要接受下纵隔纵隔淋巴结清扫,对于下叶肿瘤可能不需要接受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原文信息
点评(Mark.Shen):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研究者进一步证实淋巴结特异性转移的存在,同时提出疑问,目前我们的淋巴结清扫问题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是否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淋巴结清扫存在陪绑治疗的嫌疑。在早期肺癌作为普胸外科主要病种的当代,我们很多临床医生在处理早期肺癌时已经不在按照原始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方案,那么我们接下来该如何规范我们的治疗,就像作者提出的观点“对于≤1cm的肿瘤,上叶肿瘤可能不需要接受下纵隔纵隔淋巴结清扫,对于下叶肿瘤可能不需要接受上纵隔淋巴结清扫”,问题在于如何达成共识、如何形成指南,从而规范我们的临床治疗,使患者获益最大化。